查看原文
其他

为何说作业是制造“差生”的重要原因

2018-02-27 河南 郭山 隐蔽的历史

为何说作业是制造“差生”的重要原因

河南郭山

(一)作业正在“作孽”

在百度搜索栏输入:“写不完作业而自杀”,共得到1490000个搜索结果。

2017年暑期,某地新闻照录:

小雨(化名),今年十二岁,上小学五年级,是一个十分乖巧的孩子。自从上五年级以后,小雨每天晚上写作业都要写到十一点,有时候晚上写不完,早晨还要起早接着写作业,弄得孩子十分疲惫。

小雨每天早晨六点多很准时起床,每次起床后会补前一天在学校没写完累积下来的作业,因为太多了,晚上根本写不完。可是上周五早晨父母做好早饭后一直等孩子起床,但一直没有动静,起初以为孩子是头一天晚上写作业写的时间长了,太困了,就没有打扰孩子,想让她多休息会儿。

可是到了吃早饭的时间,女儿的房间里还没有动静。使劲的敲门,里边也没反应,于是父母赶紧破门而入。掀开被子时,满床都是血,原来小雨割腕了!!

孩子的遗书;

幸运的是,经过及时抢救,孩子脱离了生命危险。

不要以为这仅是个案,近年来,因作业写不完、考试成绩差而轻生的孩子在各地屡见不鲜,频繁发生。

如:

201352日早上,南京溧水一名13岁男孩疑因未完成假期作业,上吊自杀。这名13岁的男孩留下遗书说,他很爱爸爸妈妈,也喜欢百合花,希望爸爸妈妈给自己上坟时多带一些百合花,遗书文字催人泪下;而就在同一城市的同一天中午11点多,燕子矶一名初三学生也跳楼身亡,原因也是作业没完成。

201629日,新学期开学之际,安徽省池州市某初一男生因收到老师短信:寒假作业不写完别来学校报到。24小时内在小区两次尝试自杀,幸亏都被人发现及时制止。

不要一味责怪孩子心理素质差,至少,泛滥的作业和频繁的考试难辞其咎。

……

这只是冰山一角。

类似于这样因为作业压力大轻生的案例不在少数,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公布《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该项报告历时3年多,涉及全国13个省约1.5万名学生。报告数据显示,5个学生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

作业已成为压垮骆驼的“三座大山”之一(注:压垮学生的新三座大山分别是考试、作业、补课)。

君不见,姑苏城外寒山寺,夜班作业到客船。

君不见,衣带渐宽终不悔,作业消得人憔悴。

君不见,车辚辚,马萧萧,行人作业各在腰。

君不见,望长城内外,唯余作业,大河上下,作业滔滔。

问世间,作业何物?直教学生、老师、家长生死相许?

……

(二)作业到底有多少?

究竟有没有权威规定学生应该写多少作业?还真有。

教育部2008年印发的《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学校应统筹学生的家庭作业时间。其中,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时间控制在60分钟以内,初中各年级不超过90分钟。

       可事实又是如何呢?然并卵。

据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平台“阿凡题”再度发布互联网教育大数据报告——《中国中小学写作业压力报告提供的数据如下:

大数据显示,中国中小学学生日均写作业时长在过去三年略有下降,从日均3.04小时下降到2.82小时,但仍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是日本的3.7倍,韩国的4.8倍,与其他欧美国家相比也差距鲜明、独占鳌头。而且,尽管教育资源不平均,但在写作业上,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孩子可谓同病相怜,压力不相上下。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公布了此前进行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中小学阶段71.47%的孩子完成作业需要2小时或以上,4.96%的孩子甚至达5小时以上。每天完成作业需要2小时的学生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2.89%,需要3小时的学生比例为22.97%

每天只有固定的24小时,上课和写作业的时间长度位居世界第一,那休息和玩耍的时间自然位居世界倒数。

还是教育部,在2008年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要确保青少年休息睡眠时间,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个小时,初中生9个小时,高中生8个小时。对于当下的中小学生来说,可谓是不折不扣的真实的谎言

睡眠不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研究课题组10个省份162所中小学(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进行调查,数据显示,2005-2015年间,近六成中小学生睡眠不足国家规定的9小时。按照国家统计局2014年全国中小学生在校人数超过1.5亿人计算,睡眠不足的中小学生近1亿人。调查显示,学习日睡眠时间不足9小时的“00高达57%,周末也有34.5%“00睡眠不足9小时。

玩耍匮乏:国内首本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参与状况报告(2017)》披露,通过对全国7城市8847名中小学生调查发现,有超过一半的中小学生在放学后没有和朋友玩耍的时间,这一比例在小学生中是54.6%,在初中生中是61.4%,在高中生中是66%

毫无疑问,过度的作业不但蚕食了学生的休息和娱乐,也催生了大量的心理健康问题,出现前文所述的部分孩子轻生,也就不难理解。

毕竟,天堂里没有那么多作业。

(三)作业霸权恶性扩张的几种趋势:作业七宗罪。

       趋势一、从高年级向低年级蔓延:

       一般来说,作业的重灾区是高中和初中,尤其是毕业班。可现在作业已经逐渐向小学,甚至向幼儿园蔓延。

       我一个同事几乎是红着眼圈告诉我:自从孩子上了小学,才真正领教了中国学校作业的威力。她家孩子才上小学一年级,每天写作业写到十点,甚至十点半。她是既心疼又无奈。

       我说,不会吧,咋能有那么多呢?不是才一年级吗?至于吗?

       有啊,语文默写课文,错一个字,不是这个错字要返工默写三遍,而是全部课文都要返工默写三遍。

       我说,你孩子上的不还是个“重点名校”吗?

       是啊,当时就是冲着这学校名声去的,现在我后悔死了。

……

著名学者,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发微博称,其同事女儿读小学二年级,有一天作业到凌晨两点都没做完,并要求为她准备咖啡带到学校。

不要说小学,就是幼儿园,现在也逐渐卷入到作业的泥石流中。不少地方的幼儿园,不但有期末考试,甚至已经出现了“月考”。

真是骇人听闻、催人泪下、惨不忍睹、惨绝人寰。

下图:一对母子在地铁车厢内写作业。

下图:两个小学生在公交车内写作业。

       趋势二:作业分化,越是重点学校,作业越多。

       越是重点学校名牌学校,越注重成绩和排名,升学压力和考评压力更大,所以老师的“责任心”越强,家长们之间的比拼力度也越大,导致重点学校的作业量居高不下。而一般学校,尤其是农村薄弱学校,反而是作业霸权的薄弱地带。

       如前文所述因,写不完作业出现的不幸案例,大多发生在城市的重点学校。这从侧面反映了作业的杀伤力。

趋势三:越是放假和休息日,作业越多。

本来设置双休日和寒暑假,就是为了让师生休息娱乐。可现在流行的各种舆论是:“学霸不可怕,就怕学霸放暑假”,“假期是用来弯道超车的”,“假期不努力,开学徒伤悲”,老师们出于业绩考核的压力,出于对学生学业的“责任心”,布置海量的作业也就不奇怪了,所以假期成为孩子们的作业集中营,也就不难理解了。

一种荒诞:现在的孩子怕放假。

曾经有个家长问孩子:寒假来了,高兴吧?

孩子:不高兴,放假还不如上学呢。

家长:那是为啥呢?再怎么说放假也比上学轻松吧?

孩子:作业太多啊。假期作业比上学作业还多。

家长:不会吧,有那么夸张?

孩子:你知道吗,上学时,至少在老师讲课时,我可以不用写作业,还能休息一会儿。放假了,就得一直写啊。

作业已霸道地接管了假期。

什么叫假期?

就是换了一个地方写作业。

就是分散写作业变成了集中写作业。

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作业不能解决的吗?

如果有,那就来个双份作业。

趋势四:公办学校减负,补习机构加码。

当然,在国家三令五申政策的监管下,在部分老师的自觉抵制下,部分公办中小学的作业量确实有显著减少,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比较明显。

但公办学校课内作业量减少了,部分家长们的玻璃心又受不了了,家长们担心作业少了,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于是纷纷在周末、假期把孩子送到民办补习机构。学生的课外负担又上来了。

如果说公办学校还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一定程度上淡化成绩和排名,那民办的补习机构则是纯粹彻底的应试驱动市场驱动,毕竟它们的生命线和卖点就是“提分”。因此,公办学校减下的作业量,往往在补习机构给双倍补上。

国家政策一定程度上能卡住公办学校的作业量,但很难监管民办补习机构的作业。最近四部委联合出台了整治民办补习机构的通知,效果如何,有待观察。

趋势五:从单一作业到多元作业。

现在的作业,也与时俱进,不再是过去单一的书面习题那么简单,而是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化。

如语文,除了传统的听说读写,还有写书评,影评,朗诵,课本剧表演。

如英语,除了传统的单词语法刷题,还要有视频作业,口语作业,听力作业等。

如理化生,除了大量刷题,按时背书,还有各种课题研究,动手实验,科技制作等。

如政史地,除了背诵刷题,还有各种社会调研,研学游学,研究报告,不一而足。

当然,这些新式作业,对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精神,是很好的尝试和创新。但问题是,传统的书写背诵作业变本加厉,新的实践类作业又“锦上添花”。

趋势六:作业检查的全员化多样化。

过去的作业是老师检查批改,现在的作业数量多,种类多,仅靠老师批改已捉襟见肘,所以现在的的作业检查是人盯人,全员检查,全员过关。

第一,发动学生之间互查。如,小组检查,方法包括组长检查组员,课代表检查组长;或者几个小组之间互查。学生之间检查可比老师苛刻多了。前一段有个刷屏的爆料新闻,说的是某小学某班副班长,利用自己检查作业、卫生的权力,勒索其他同学的“进贡”多达两万元。

第二、发动家长检查。作业必须由家长检查并签字,这只是初级要求,升级要求是在班级微信群内定时打卡,拍照上传,录像上传。信息技术成为检查作业的得力工具。

第三、假期抽查。本来假期作业应该是到开学时才检查,这就难免存在部分同学前松后紧,前期放纵,临到开学才突击赶写作业,甚至弄虚作假糊弄敷衍的情况,这当然不利于保证作业质量。某些“负责任”的学校突发奇想,要求学生必须按规定的节奏和进度完成作业,不能提前完成,更不能延后完成,以保证学生每天都在规定的时间段写规定的作业,美其名曰“假期生活规律化”。为了保证落实的效果,要求学生和家长按规定的日期上传规定的作业内容。如此一来,学生的假期旅游、走亲访友基本泡汤,假期完全被作业绑架,但你得为老师的负责敬业“点赞”。

第四、返校考试。还有些学校更霸气,直接规定假期中间的某一天为“返校日”,让学生返校上缴阶段性作业,或者举行返校考试,美其名曰巩固假期学习成果。这些学校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真是操碎了心,不能不让人叹为观止。

趋势七:从学生写作业到全家总动员。

有一个段子说:学校为什么要放假?因为再不放假作业要逼疯老师;为什么又要开学,因为再不开学,作业要逼疯家长。

过去,写作业是孩子一个人的事儿,现在,写作业已经成为全家的头等大事。

前一段微信朋友圈一篇家长陪孩子写作业的推文一度刷屏。文中提到:陪孩子写作业成了危险工种,陪写作业导致家长心肌梗塞。还开出了陪孩子写作业的必读书目:第一阶段《亲密育儿百科》、《孩子你慢慢来》、《让孩子做主》,第二阶段《莫生气》、《佛经》、《老子》、《论持久战》,第三阶段《心脏病的预防与防治》、《高血压降压宝典》、《强迫症的自我恢复》,第四阶段《活着》……

没办法,不写好作业,轻则在微信群里点名批评,重则学生面临停课,家长接受约谈。敢不好好写吗?

作业肆意扩张自己的边界,作业正在侵蚀休息,驱赶娱乐,摧毁健康,破坏亲情,奴役未来。

       什么叫成功人士?

       能按老师的要求帮孩子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作业的家长就是成功人士。

(四)作业为何这么多?

作业多只是个结果,不是问题的根源。

难道老师愿意布置那么多检查那么多作业吗?未必。

难道学生喜欢写那么多作业刷那么多习题吗?并不。

莫非家长愿意看着孩子没日没夜的写作业吗?不是。

可,事实上,老师,学校,家长却形成合力逐渐推高了作业的“巴别塔”。

问题的根源在于单一的应试评价体制。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以应试分数为标准的教育评价要求所有孩子都排队排在前面,家长希望自己孩子排在前面,学校希望用学生的考试分数来评定自己的业绩。所以,学生作业多是家长、老师、学校、社会合力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光靠各级政府发文件要求减少作业,是不能治本的。

单一评价机制的背后,是过于激烈和焦虑的就业与生存竞争。

作业的变本加厉,缘于过度应试竞赛形成的“剧场效应”。本人在“剧场效应绑架的教育”曾分析过作业是的泛滥逻辑。(相关链接请点击:从坐着看戏到站着看戏-兼谈教育现状),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展开。

作业不断增加的背后,还存在着更深刻的经济社会成因。

在另一篇推文中,笔者运用博弈论“纳什均衡”的相关概念分析作业不断增多的内在演进逻辑,即应试教育体制的短期评价机制下,参与博弈的老师、学校、家长,为谋取考试成绩的短期收益,采取非理性的对抗性博弈策略(增加作业),最终形成作业无法减少的“负和博弈”僵局,即“纳什均衡”局面。在形成了这种“负和”的局面后,率先退出作业博弈的一方会是短期利益的受害者,所以各方都无法单方面减少布置作业的量,因为在“纳什均衡”的僵局下,谁改变博弈的方向,谁就是更大的利益受害方。(详细分析请点击:警惕新高考方案陷入“纳什均衡”(上)

除了应试教育体制、激烈的生存竞争外,还有长期的文化传统,如重脑力、白领劳动,轻体力、蓝领劳动的社会观念;以及独生子女政策,使家长难以容忍子女学业失败的助推作用;各种媒体的煽风点火,添油加醋也不可小觑。

综述,作业的增加,是全社会过度竞争形成的合力,单靠学校或者教育主管部门一纸禁令,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作业持续增加的问题。

(五)吊诡的反讽:作业越多,学生成绩越差。

问题一:作业量的激增是否会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

答案:在一段时间内,作业量的激增会提升学生的课业成分数(绝对成绩,即卷面分),但终究不会改变学生的学业排名(相对成绩,即名次)。很简单,因为大家的作业量都提上去了,所以,全体学生彼此之间的位置基本不变。由于高考、中考是按名次录取的“零和游戏”,名牌大学或名牌高中并不会因为考生卷面分都提升了,就会增加录取名额,只会提升录取的分数线。所以,作业的持续增加不会改善学生的升学层次,只会让学生、老师、家长都比原来更累。

问题二:作业量的激增,是否提升了我国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推测:美国的研究表明,“那些学生做大量家庭作业的国家,学术成就上的国际排名,没有比家庭作业少的国家表现好”。一个佐证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国际测试能力位居世界前列,但我国的高等教育排名和科技创新能力可远远没有基础教育的排名这么靠前。一个原因可能就是:我们用了太多的精力去进行简单的基础知识的重复(作业)和应试训练,而用了太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创新性学习。

问题三:作业的持续泛滥,可能是大量差生的重要成因。

分析:且由于小学实行划片入学,初中招生也废除了入学考试,所以在同一个学校内部,同一个班级内部,学生的学习程度往往参差不齐,甚至有天壤之别。大班额的实际和超负荷的工作量,又使老师无法开展分层次教学,只能要求所有学生完成统一的作业,否则无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进度和任务。

其后果是:

对于尖子生:写作业等于浪费时间。其一,尖子生写作业快,感觉作业不多,存在“吃不饱”的现象;其二、这些作业的难度对于尖子生来说,基本上属于浪费时间,但他又不得不写。所以,尖子生可能丧失了进一步提升自己水平的机会成本。

对于中上等学生:勉为其难。能够勉强写完作业,但基本没有机会培养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他们整天疲于应付。这部分学生是认真完成作业的主力军。

对于后进生:越来越差,恶性循环。演进逻辑是:(1)后进生本来学习习惯差,写作业速度慢;(2)为了完成作业不得不熬夜加班加点,或者是弄虚作假抄作业;(3)第二天疲惫不堪,听课效率低,上课听不懂;(4)由于课上没听懂,课下写作业的错误增多,作业不合格,需要纠错和返工重写;(5)继续熬夜,或者找家教补课,拉长战线;(6)连续的打击,彻底丧失学习信心,成为深度的“习得性无能恐惧症”患者。(7)厌学,出现心理问题。

综述:差生之所以差,可能不是因为写作业太少,恰恰是因为写作业太多,导致他根本没有机会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精准学习”。只能被迫忙于进行“伪学习”,或者只能抄作业应付检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可能正是过多的作业制造了一批“差生”。

(六)作业的正确打开方式:制定规范、各科协调、分层设置。

       作业,是检测学习,形成能力的重要环节。

       毫无疑问,适当、科学、合理的布置作业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

       其一、制定作业规范。

当下的作业总体严重超量。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行政部门只是限定了学生每天写作业的时间,缺乏细化的指导意见,根本没有可操作性。建议主管部门会同各学科专家,像制定“课程标准”一样制定一个“作业标准”。“标准”应明确各年级各学科作业布置的技术细则,可以细化到每个年级每门学科每个学段的具体作业量,如三年级数学上学期第一单元,学生的作业应不多于几道选择,几道填空,几道计算题等。且应像公布学费一样张贴在每个教室的显著位置,也可以在网上公布。并建立对超量布置作业的举报投诉机制,凡不按指导意见布置作业,或者大幅度超标的学校和老师,学生和家长有权向主管部门投诉举报。经主管部门核实,情况属实的,可以通报批评或者在年终绩效考核中作为减分因素。

       其二、各科协调机制。

       许多老师往往称:我布置的作业并不多啊。是啊,一科作业不多,九科作业加起来呢?根据博弈理论,同一学科内部不同老师的竞争,同一班级内部不同学科之间的竞争,是各科老师竞相作业加码的重要成因。因此,学校、年级、班主任应有作业布置的协调机制,防止作业的“旱涝不均”,既要防范某一段各科作业的“扎堆”现象,也防止某些学科超量布置作业,侵占其他学科学习时间的“以邻为壑”行为。

       其三、研究作业分层的落实途径。

       在大班额的现实情况下,如何落实作业的分层布置,可能是解决作业超量的重要思路。对于尖子生,是否可以减免一部分机械重复的作业?某些学校曾推出优秀生“免写作业”“免月考”的办法,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对于差生,是否可以减少一部分过难的作业?给他们减轻作业负担,布置针对性的“补差作业”或“矫正作业”。

       其四、从刚性作业到柔性作业。

       当前在作业布置和检查中,学校和老师处于绝对强势地位,学生和家长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布置多少作业,布置什么作业,怎么检查作业,是老师和学校说了算,学生和家长根本没有知情权,更没有参与权。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和家长是学校的顾客,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和学校是学习的服务者。顾客根本没有点餐、选菜的机会,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尴尬?

       综述:作业还是得有,但显然,如何布置是一门学问。

(七)呼唤学习的拨乱反正。

改革开放四十年了,中国社会创造了让世界瞠目结舌的经济奇迹。

这四十年来,社会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步有目共睹。

毋庸讳言,教育也不例外。

一般来说,量变引发质变。但在基础教育领域,量的扩张未必一定带来质的飞跃。

过去四十年,之所以说教育没有发生质变,根本一点就在于:这四十年的基础教育,始终是一种“淘汰式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以考试为手段,“筛选”出一部分人,“淘汰”掉大部分人。因此大部分人在教育中获得的是失败体验。

在经济落后,资源匮乏的时代,“淘汰式”教育有其必然性。

过去,我们靠数量庞大的、中等文化素质的年轻人口红利赢得了三十年的辉煌。

今天,中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物质基础,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也空前高涨,21世纪的新技术革命也方兴未艾,中国人口也已经快速迈入老龄化时代。

再靠人口数量的扩张,不靠人口素质的提升来推动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完全丧失了可能性。一组惨烈的数字:80后人口总数是2.28亿,90后人口总数是1.74亿,00后(2000-2010年出生)人口总数是1.26亿。90后比80后少30.68%00后比90后少19.39%

再指望00后像70后一样勤奋,像80后一样踏实,可能是痴人说梦了。

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具有持续创新和学习能力的00后,应该是上两代人的唯一选择。否则,今天还能繁荣,明天还能凑合,后天将会崩塌。

人数更少,却只会也只能写作业的00后(对了,他们还会打王者荣耀和吃鸡游戏呢),能担当起创造未来的沉重使命吗?

“一土教育”的创始人李一诺在黑龙江调研时,问一名上中学的孩子:你喜欢上学吗?这学生干脆地回答:不喜欢。然后又加上一句:我们学校两千多人,没有一个人喜欢。

李一诺感叹:一个16岁花季的少年,正该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时刻,却这么痛恨学校,我们的教育真的是“居功甚伟”。

在一个飞速变革的时代,教育不能置身事外。

可能我们过去四十年的基础教育,太看重了教育的“功能”,而忽视了教育的“体验”。

真正好的教育除了“为学生好”,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好”;真正好的学校除了关注学生的“大脑”,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真正好的老师除了关心学生“会不会”学习,更应该关注学生“爱不爱”学习。

上学,可不可以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学习,可不可以成为一件幸福的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